发挥余热助旺希望之火
![]() |
宁波军分区离休干部黄斌,今年86岁,1982年10月离休。他把帮助失学儿童重新走进学堂,18年来先后与210名孩子结对,资助的金费已超过60万元。他先后多次被全国关工委评为“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首批全国百位慈善大使”,浙江省、宁波市“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3次被总政评为全军先进离休干部,6次被军区评为先进离休干部,11次被省军区为先进离休干部;2004年,被浙江省委、省政府评为“拥政爱民模范”被总政治部评为先进离休干部;2005年,浙江省军区将他树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典型,并作出向黄斌同志学习的决定。2009年又一次被评为“全军先进离休干部”,纪念宁波解放60周年“60位为宁波建设作出突出贡献人物”,妻子胡瑞芝被评为民政系统“全国先进军休干部”。他是从战争年代走过来的老军人。
一、离休志不休,在无私奉献中永葆新时期共产党员先进性
1992年的一天,他在看宁波市民政局给干休所送来的一部反映贫困山区群众艰苦生活的录像带时,那一个个天真可爱的孩子因贫困而上不了学的镜头,他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第二天一早,黄老就给浙江省青少年基金会和省关工委发了信,要求资助贫困山区的孩子上学。很快,黄老和丽水地区景宁县的5个孩子结成了对子,寄去了第一笔助学经费,使他们重返了校园。
自从这次助学以后,黄老扶贫助学的热情一发不可收。黄老每年都通过宁波市“希望工程’’办公室、慈善总会、浙江省青少年成才基金会找一些新的资助对象。渐渐地,他的结对助学的对象由少到多,范围由近到远。从1992年至今,黄斌先后结对助学210人,遍布浙江、贵州、西藏、四川、重庆等省、市、自治区。他承诺只要他们成绩好、肯上进,在他有生之年,不但全力负担他们的九年制义务教育段的学费,而且负担他们高中直至大学的费用。
从辍学到上学,从上学到毕业,黄老觉得归根到底是解决失学孩子的出路。浙江临安的俞晶是2005年与黄老结对的,今年从宁波大红鹰职业技术学院一毕业,黄老就把她介绍到宁波速途网络有限公司上班。黄老的儿子黄志勇是自己办厂的,他经常给儿子打招呼,要求儿子无论如何要解决结对学生的工作问题。平时,他只要见到亲戚朋友和老战友,就会掏出结对学生的推荐表,要求他们解决工作问题。
黄老和老伴唯一的经济来源是离休费,为了多资助一个学生,黄老这18年里没有买过一件上档次的衣服,外出办事从不“打的”,而总是挤公共汽车,天再热、口再渴,也舍不得买瓶矿泉水。平时生活也很清淡,早上大饼、馒头、稀饭,有是为了不浪费,头天晚上吃剩的冷饭,第二天早上加点咸菜就算是他和老伴的早餐了。进菜场,买的是便宜的菜;黄老是山东人,喜欢吃面食,偶尔买点肉包饺子,算是生活最大的改善。黄老就是这样,节衣缩食,连用电用水也要精打细算。他老母亲去世时,黄老本打算返乡送葬,但一合计来回的路费够好几个孩子的学费,再说母亲也已经走了。黄老忍痛流着泪给老家寄去了一些钱,托兄弟们为老母亲妥为安葬。而夫妇俩却把奔丧省下来的交通费,又资助了7名贫困学生。
二、助人更育人,在殷殷教诲中体现新时期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黄斌不但在经济上给贫困学生以无私的资助,而且还常常通过书信、电话、走访等方式,与受助的学生长期保持着联系,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用自己高尚的情操和人格力量影响和教育孩子。现在,只要是黄老的助学对象,离他家近的,他就和老伴一起,坐公交车上门看望,给他们心理上的疏导。离他家远的地方,就和他们保持书信联系,但每次写信,黄老总不望在信中放上一张邮票,以方便孩子回信。从1992年开始助学至今,他写给孩子的书信有1900多封、50多万字,字里行间无不包含着一名老军人、老党员的深情厚爱和殷切期望。
黄老助学,还资助他们的生活。景宁县的杨传芳,那年她11岁。父亲患再生障碍性贫血,丧失了劳动能力,而且每隔两三个月就要输一次血,杨传芳16岁的姐姐因家庭贫困早已辍学挑起了家庭的担子。黄老寄去助学金后,使杨传芳又回到了学校。但随后不久,杨传芳的父亲相继去世,家里没钱办后事,又陷于无助之中。黄老再次寄去了一些钱帮助他们为父亲办了后事。
黄老助学,还助他们的家庭脱贫。嘉兴市郊的查丽娟同学,母亲触电身亡,家里有80岁的祖母和比她大一岁的姐姐,全家的生活只靠父亲微薄的外出打工收入来维持。父亲在生活的重压下意志也很消沉,家境贫困也使查丽娟产生了辍学帮助父亲干活养家的想法。黄老了解情况后,在经济上给予资助的同时,多次写信鼓励她安心读书,也鼓励她父亲振奋精神,鼓起生活的勇气,战胜暂时的困难。黄老还将自己在报纸看到的致富信息剪下来寄给查丽娟的父亲,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查家的日子渐渐好起来了,她父亲还几次来宁波看望过黄老。
三、动员周围人,在带动群众中弘扬新时期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在一段时期的扶贫助学活动中,黄老心里很清楚,社会上贫困学生还有很多很多,光靠个人的力量是十分有限的,还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大家的关心。为此,黄老把扶贫助学活动向自己家人,在所在单位、周围同志和学校师生中积极开展推广和牵线搭桥,发动大家一道来扶贫助学。
几年来,经黄老组织动员和牵线搭桥,由周围同志资助的贫困孩子已经很多,光他所在的干休所其他老同志和家属资助的贫困学生就有69人。黄老所在支部的离休干部苏伟民,先后资助了10名孩子。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大儿子黄志勇,8年前也和两个失学儿童结了对子,还动员丈人一家认了两个小朋友。1999年,黄斌了解到援藏干部、宁波市林业局局长助理孙云,在西藏地区比如县工作过,熟悉那边的情况,就和干休所的老干部凌强、陈子伦、苏伟民专程去请他介绍情况,牵线搭桥。得知有20个学生急需资助,他们四人一合计,共资助了8000元,黄老出资了其中的4000元。后来当地政府派人送来了“援藏助学,功在千秋”的锦旗和最高贵的礼物——“哈达”,以表谢意。2003年,宁波市慈善总会给他送来了贵州望漠县50个贫困孩子的照片和他们的家庭情况,他又发动周围的老同志和马园小学的老师把他们“承包”了下来。
进入高龄的黄老,患上了鼻腔癌,时间对他来说是越来越宝贵,但他仍决心在自己的有生之年,把扶贫助学这件事情继续做下去,为更多贫困孩子实现明天的希望和梦想,奉献自己的光和热,尽到一个老军人的责任,体现着一名老党员的本色。
凡注有"浙江好人网"或电头为"浙江好人网"的稿件,均为浙江好人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好人网",并保留"浙江好人网"的电头。